“好东西”与“轻盈感”

责任编辑: hy-vactech.com

今年时间好像过得格外快,一晃就到了年末。其实何止是今年,这几年在上海感觉日子都过得飞快,快到很多记忆来不及消化就又有了新的话题出现。三年前的年末电影《爱情神话》上映,翻翻网络才确定,时间是在那一年的平安夜,在那个圣诞新年档期,它成了院线的最大赢家。

那时上海好像处处都在讨论,电影里的上海是不是上海。三年后,这部影片还会被津津乐道:每每提起上海这个话题,《爱情神话》是常会被用来举例说明的。不管是褒奖还是贬低,不管是赞同还是否定,它总是能说明一些现象和观念。是的,很多时候,上海不只是地域概念,也是一种现象和观念。

这个年末,电影《好东西》上映,同样的导演,同样的故事背景,同样的热议话题。但这次电影里的上海,它是不是“真的上海”?从影片上映的第一天,就有朋友来问我的意见,也许因为我是大家印象中的上海人,也许是因为我一直在写和上海有关的话题。所以当我自己走进影院的时候,最想关心的也是这个问题,想看看影片中描绘的上海到底如何,至于是不是很好展示了女性视角,倒是被放在了后面。

因为是临时起意,我抽了午休时间去看,一慌乱买错了场次。和影院的工作人员商量,能不能通融下帮我调换。可工作人员一脸铁面无私,沟通一番还是未果。给出的理由是因为后台有监控,所以不能随便改动场次。最后,在倒计时五分钟我又买了一张票冲进去,对号入座后,电影已经开始了。

银幕上那个叫茉莉的小孩正和她的亲爸在街边吃炸鸡,两人一来一往的对白,惹笑了观众。他们说着普通话,孩子有很明显的北方口音,而赵又廷的台词还是带着台湾腔,虽然比他刚出道的时候好了很多,但还是能听出那独特的尾音。这部片子里的角色,并不是讲上海话的。

除了他们,其他角色,铁梅、小叶从角色设置上来说,她们也都是新上海人,女主角来自山西,对平遥、贾樟柯、电影节有着深厚的情感。在她们眼中,山西和法国一样:“法国有100多种奶酪,山西有100多种面食”。影片里只有那个门卫爷叔是带上海口音的,他在《爱情神话》里扮演老邬,在这客串两场戏。制服依旧穿得山青水绿,依旧喜欢喝咖啡,依旧有着自己的原则。在他工作的地方,也就是小叶的男友眼科医生的住处,对那个红色的电梯门,我一眼就认出取景自外滩十八号。外滩十八号,曾经是英国渣打银行在中国总部,当时它叫做麦加利银行大楼。千禧年后外滩的多家建筑被改建,成为上海滩高档的餐饮购物场所。那时候,去外滩吃饭,成为最时髦的事情,因为老上海人都知道,那张西餐桌很有可能就放在外国银行的办公室里,是很有故事好讲的。

外滩十八号在那波潮流中,十分出挑,红色成为空间的主题颜色,红色水晶灯、电梯里的红色背景墙,连一楼曾经的法国甜品店也是红色背景。可惜时过境迁,几年前外滩十八号宣布结束营业,虽然里面也依旧有展览空间,但早已不再是之前的繁华模样。只是这抹红色太醒目,一出现,就让我觉着跳戏,因为那里的楼上绝对不会有公寓。

是上海,但又不是上海原有的模样。这是很多影视作品里会出现的情况,这些取景地因为氛围符合,或是元素符合,被借用来做拍摄场景,有的可以直接取景,有的需要进行一些主题改造,让它更符合剧情需要。

《好东西》里铁梅和小叶租借的房子照例在上海的梧桐区,旧时的公寓有着黄色拉毛墙,狭窄的木楼梯,一旁堆放着邻居家的杂物,稍不留神就会碰到。虽说是杂物,但堆放整齐,还会摆上一盆植物,或是吊兰,或是太阳花,不名贵好生养的那种。

房间的门窗上有着磨砂玻璃,弧线线条装饰,这是很典型的ART DECO装饰风格。ART DECO,装饰艺术,在老上海留下很多印迹,代表着摩登新潮,也代表着这个城市开放的个性。如今,这些印迹成为上海怀旧的标志,和梧桐树一起被人追捧着。

这个影片的拍摄背景和《爱情神话》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同样的街区风貌,有历史厚度又有着生活的轻盈感。出门就有酒吧、咖啡店,连蔬菜水果店都好看,随便一拍就有时尚感。深夜回去,路上的街灯成了最美的氛围,高高的竹篱笆是保护建筑的一部分,在影片中也成了十分日常的街景,每天路过,熟悉得不用去探究。所谓city walk,是因为对城市不熟悉,才需要去深入去了解。而对于每日生活在梧桐区的人,根本不需要去特意地walk,她们不断循环的日常,比任何探究调研都要深入,深入到彼此的每一个毛孔里。

影片中的那个阳台,面朝马路,看得见外面梧桐叶的繁茂与凋零,也看得见街上摇曳多姿的行人。但行人却只能看到那道优美的弧线、立柱和阳台上摆放的绿植。至于再里面的吵杂与暧昧是他们永远看不见的。浪漫是向外的展示,琐碎和焦虑才是所有城市生活的共性肌理。


可既然都一样,为什么大家还爱上海,为什么大家还爱梧桐区,为什么以上海为背景的影视作品总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当共性无法摆脱和回避的时候,向外展示的能力与方式,就成为拉开差异的区别度。正因为这个城市还有可以展示的勇气和底气,才给了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同样是都市夜归人,电影里的女主角,除了加班,有时间的话还可以带着孩子去酒吧看乐队演出。邻居小叶平日里有些荒诞,有些另类,可当她站在舞台上的时候,光芒四射,就是宇宙的中心。她敏感,有才情,“正直勇敢有阅读量”,还用心得爱着那个叫茉莉的小孩,想把她推向了更大的舞台。

深夜的上海,走在路上除了能看到自己长长的影子,还能时不时遇到在街边吟唱的年轻人,那首“明天会更好”,他们唱得恣意随性。有观众会联想到上海那段特殊的时光,而对于剧中人来说也许就是心中压箱底的期盼。因为有这份期盼,她可以面对事业转跑道,面对离异独自带孩子长大,面对可以随时开始,又可以中断的感情,她管这种叫做“课间十分钟”。

这个城市给了生活各种可能性,同时也给了女性更多的选择空间。100多年前,中国的大部分女性还固守在家里,而上海的先施百货,就开始率先招聘女营业员。女性不但能公开抛头露面,自食其力,而且可以很专业地掌握营销知识,她们自如地向顾客推销着进口化妆品、玻璃丝袜、法国时装。

早年有部收视率极好的电视剧《上海一家人》,里面的女主人公李若男,从小在棚户区长大,最后成为时装公司的女企业家,她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外国人开的时装公司里做导购。因为有做裁缝的功底,加上会一些英文,这份工作为她积累了很多经验和资源。在那段时间里,影视作品里的上海女性,不乏这样积极努力的例子,锦江饭店的开创人董竹君,从上海出发,最后回到上海创业。这个城市的经济基础和开明的业态,让有能力有魄力的人都可以试一试,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

在上海,女性可以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生活,也可以活的出挑不一样;可以整天恋爱脑,为了男人哭哭笑笑,也可以从头到尾彻底对男人表示厌倦,和女性好友一起搭伙过日子,姐妹互助但不排斥男性朋友的帮助。而这一切,都以一种很正常甚至很轻盈的方式进行着。这种轻盈,并不仅仅是表现在口头上,说两句段子化解不了任何问题。而是在心态上,女性在这里可以放下更多的顾虑。左邻右舍出入会点头,但彼此并不会多打听,上海人的分寸感,给了大家舒适的生存空间。虽然老式公寓里很拥挤,很狭小,但大家经过公共空间都会侧身,留出一定的空隙,即不会碰到别人,也不会碰脏自己的衣衫。

有了分寸,有了空间,那不一样的声音才能有地方回响。不管看过多少本千鹤子,不管单亲妈妈有多与众不同,对生活对爱情对男性,有什么不一样的观点,都可以表达出来,有人质疑,有人赞同,都很正常,但前提是,这一切得允许被发生。


当影片放到结尾,我才意识到其实自己还是走错了影厅,那父女两对话的场景,并不是故事的开始,而是故事的中间,可这并不影响我看下去。影院里亮起灯,其他观众陆续立场,我耐心地等着灯熄灭,故事再次开始,荧幕里的那些角色像是刚认识的朋友,我有兴趣知道她们的过去,有种旁听八卦的感觉。

故事中,小叶离开了忽视她的父母,来到上海,找到了她的乐队朋友,爱着自己的音乐,甚至为了一个磕头声都能精益求精地录制无数次。铁梅从山西来到上海,有了事业有了孩子,有了可以自由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和立场。而自己的孩子,也可以随心所欲地用文字,用鼓声,来让自己的童年变得与众不同。上海给了这一切的发生一个合理的理由和环境。虽然这一切都带着辛苦与不易,但毕竟能在一个美好的环境里进行着,这个环境是生活在上海的你我熟悉的、喜欢的,也是故事中人所享受的,和茉莉爱的炸鸡和冰淇淋一样。

我同意,美好不是生活的全部,同样,苦难也绝对不是生活的所有。如果,上海也只唱《凡人歌》,那它还是你我心中的上海么?

文章编辑: hy-vactech.com

丁乙:艺术家需要不断了解自己和世界

Luning Wang:在Château La Coste举办“预示与回望”大型回顾展的艺术家丁乙,讲述有关艺术创作的视野和意识。

韩国作家韩江获2024诺贝尔文学奖

53岁的韩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女性和韩国作家。她获奖之际,国际间对韩国的音乐、电影和文学成就日益欣赏。

《解密》:梦的陷溺与困斗

范力文:电影力图营造出一种错乱且奇异的意境,故事的核心是一场博弈,而这场博弈真正重要的不仅是智力的比拼,也是心灵强度的搏斗。

法国影星阿兰•德龙去世,享年88岁

阿兰•德龙是上世纪60年代的万人迷,轮廓分明的英俊外表是他的招牌。

浦东美术馆馆长李旻坤:我是艺术外行人

薛莉:开馆3年的浦东美术馆以一系列高质量展览赢得口碑。董事长李旻坤自称“兼任浦东美术馆观众”。

斯蒂格利茨:市场会失灵,政府也会失灵,但我们不应放弃希望

崔莹:这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称,他的新书《通往自由之路》的书名受到了哈耶克的著作《通往奴役之路》的启发。不过,他与哈耶克的观点完全不同。

对话刘晓都:在边缘生长出质感

这位深圳坪山美术馆的馆长表示,以跨界身份在边缘地带运营一家艺术机构,也是一次体验独特的“格物”与“为人”经历。

丹尼尔•巴伦博伊姆:音乐是生命的隐喻

演出中巴伦博伊姆未说一语,步态蹒跚。但在散场时,台上包括巴勒斯坦、以色列、土耳其和伊朗在内的年轻乐手们,都纷纷转向彼此并张开双臂,一切结束于拥抱之中。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经常快步走,就不会那么绝望

崔莹:这位年过八旬、写就《使女的故事》的作者,分享她如何理解乐观和淡定,又怎样看待绝望与刻薄。

苏施美术馆:从艺术史中打捞“她们”的作品

宋佩芬:这家地处瑞士偏远山间、远离尘嚣的美术馆,却致力于重新发现那些在男性叙事所主导的艺术史中被埋没的女性艺术家。

劳伦斯•韦纳:言下之意

魏宁均:劳伦斯•韦纳的“语言雕塑”并不只是那些印在不同材料上的文字,它也和观看者的凝视,以及由此而发的浮想联翩息息相关。